非遺六月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文化資源。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泛指被境內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要符合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該項目必須世代相傳,適應各社區和群體的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被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所認同和得以持續,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我國是《公約》的締約國,按《公約》規定: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自二零零六年四月《公約》生效之後,同年香港特區政府在康文署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於二零零八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負責督導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並於二零零九年八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政府於二零一四年六月公布了清單,其內涵蓋480個項目。二零一五年五月康文署將非遺組升格為非遺辦事處、二零一七年八月,公佈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上共有20個項目。隨後,特區政府撥出3億元作加強保護、推廣及傳承非遺的工作,透過研究及推廣工作保護香港非遺,以及支持本地非遺傳承人和傳承團體的相關工作。
為進一步擴大「非遺」傳承與教育的力度,對接祖國推廣非遺與中華文化的政策措施,籌委會期望舉辦【非遺六月】系列活動,展開對非遺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工作坊及交流等活動, 從而為香港社會各界構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文化靈魂,最終讓人類共擁、共享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項目內容
作為保護的基礎,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規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2017年起文化遺產日更名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6月8日正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自2006年4月《公約》生效之後,同年香港特區政府在康文署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
日期:2024年6月8日至6月10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地點:饒宗頣文化館
由美孚步行到饒宗頣文化館
每日10:00-19:00 有免費小巴來回會場及D2 Place
上車地點: 荔枝角地鐵站D2出口
D2 Place One 商場正門對面小巴站 (長義街長荔街交界轉角)
活動內容
同場設有本地文化市集
由香港樹仁大學提供「香港記憶: 盂蘭勝會虚擬博物館」的VR與元宇宙體驗
還有國家級非遺相片展覽
6月9日工作坊內容
上午11時;中午12時
-
花鈕工作坊
顧問
馬逢國先生
立法會議員
崔綺雲博士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席
霍啟剛先生
立法會議員
李乃堯工程師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副主席
姚柏良先生
立法會議員
何重恩先生
資深傳媒人
鄭培凱教授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集古學社社長
執行委員會
主席
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
副主席
高寶齡、余昭科、徐海山
委員
伍婉婷、陳德明、黃振鴻、陳財喜、
黃冠麟、張桂琼、蔣白浪、劉健宇、
伍文彬、高興、廖家如、胡妙齡、
李明峻